Posts 孤独六讲
Post
Cancel

孤独六讲

在西方的语境里,“孤独”的意义很不一样。从“太阳” “唯一” 发展出“孤独”,产生了类似庄子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负的孤独感 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哀婉悲悯。 两个不同的文化,赋予了“孤独”不同的生命意涵。

这本书从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六个角度聊了孤独,从而告诉读者如何在众人之中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孤独的核心价值是 – 跟自己在一起

开篇的序中,蒋勋给我们讲了柏拉图在著名的《会饮篇》里描述的神话故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远古时代,人类不是现今分类的男性、女性。
人有三种,一种是纯阳性,一种是纯阴性,还有一种是阴阳人。
后来因为人类得罪了神,被神惩罚,神吧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

因此,现今的人类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劈开的纯阳性,半个阳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阳性。
劈开的纯阴性,半个阴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阴性。
至于原来的阴阳人,劈开成两半,阴性的一半在寻找阳性的一半,阳性的一半也在寻找阴性的一半。

所以,人生而孤独。

我觉得蒋勋在本书提出的最让人深刻的观点就是:

当一个思想独大之后,缺乏牵制和平衡,就会发生很多问题。

这里他说的就是儒家思想。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就是拿儒家思想和存在主义做比较。

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这是更符合人性的一种思想生长方式。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

这不正是思辨的本质吗?如果双方上来就只维护自己的立场作为结论,那就永远没有听取对方思想的可能。

谈到暴力,从暴力美学说开去,聊到了合法与非法的暴力。在波斯湾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回到美国杀人变成了暴徒。同样是暴力,合法非法的暴力的裁决又取决于哪里呢?除了这种取人性命的暴力,其他文明社会里的暴力是否也同样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之中?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冷暴力、家庭暴力等等,都是强权的一方凌驾于弱势一方的行为,那么谁来定义这是暴力还是正义呢?

由此引申到思维的孤独。你以往的想法,是否已经习惯于臣服于其他人的想法?孔子的学生是不是最好的学生?因为他们无条件的将孔子的话奉为圭臬。

思辨的过程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会立刻下结论,他会从各种角度探讨,再从推论的过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思辨本身并没有很困难,只要你不把每个问题都变成了是非题或者选择题。

所以,思维的孤独性恐怕是所有的孤独里面最巨大的一个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Recent Update

    Trending Tags

    Contents

    北疆自驾17天全攻略

    Platform Engineering

    Trending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