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阅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 在家上学的探索和启示
Post
Cancel

阅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 在家上学的探索和启示

前阵子无意中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拿起来翻了翻。除了现在普鲁士式教育模式之外,其他形式的教育其实在近几年也慢慢开始兴起,甚至在硅谷,包括马斯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教育。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围绕着 13 个独特的故事展开,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脱离了传统学校教育,选择了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孩子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告别了学校,踏上了在家上学的征程,这期间,他们经历了质疑、纠结、迷茫与焦虑等种种情绪的交织。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这个群体的规模却在不断地壮大。通过书中的这些故事,读者仿佛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也对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为那些关注教育创新与多元化的读者开启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

尽管每个家庭开启在家上学这种学习模式的初衷各不相同,而且各自的教育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定制化特征,难以进行广泛的复制,但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

一、自由成长:核心教育观的凸显

几乎每一个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其核心教育理念都聚焦在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一点上。这一理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对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深刻反思。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材,一个班级里数十名孩子都遵循着相同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安排,一切教育活动似乎都以将孩子塑造成为某个 “标准” 为导向。从幼儿园到大学,虽然不同学校之间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整体的教育形式却大同小异。对于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来说,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他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孩子的成长应该回归到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上来。正如曹一元父亲所说:“当下的教育分科过于清晰,从而导致了诸多割裂现象的产生。地理与历史的分科,使得空间与时间相脱节;文科与理科的划分,引发了感性与理性的分离;体育与智育的割裂,造成了意志与理智的分化;艺术与智育的分离,带来了情感与思考的断层…… 而将这些有机且系统地融合在一起的最佳途径,便是在生活中学习。”

二、宽松环境:回归成长的本真

回归孩子成长的本质,倡导或支持在家上学的家长们普遍会降低对孩子成绩以及学习目的的期望,而是将重点放在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上,努力将教育与分数剥离开来,让教育真正成为孩子内心自发的需求。因此,在安排孩子的 “日程表” 时,这些家庭很少会用大量的文化课和作业来填满孩子的一天。比如农村的孩子木耳,他会积极地投身于植物种植、手工制作、厨房劳作等活动中;而在三圣花乡的笑笑,则常常在草坪上品茶读书,在菜地里嬉戏玩耍。他们的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显得更加立体和充实,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三、自律要求:自由背后的自我约束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具备更高的自律性。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如果缺乏自律,孩子很容易陷入散漫和迷茫的状态。尽管书中对这方面的描述并不多,但当我们仔细探究每个家庭的教育实践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深入探讨的话题。从部分家庭所列举的日程表中可以看出,有些孩子的学习时长甚至超过了在学校的时间。就拿侯禹光的学习日程来说:

6:15 起床

6:30 练剑、武术

7:00 读 30 分钟的英语,然后吃饭

9:00-11:00 上课

12:00 吃饭,观看《希望英语》或《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

13:30 盘腿静坐 30 分钟

14:00-15:00 学习

15:00 进行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一个半小时的体育锻炼

18:00 吃饭

20:30 看《走近科学》

21:00 听音乐睡觉

四、社会接触:拓展视野与认知的重要途径

几乎每个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都非常注重增加孩子与社会的接触,而这一点也正是许多对在家上学持保留态度的家庭所担忧的主要问题。然而,正如木耳妈所说,在家上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局限于家庭内部,相反,这会促使孩子基于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加深入地去观察、了解并融入外部世界和社会。木耳妈的 “读城” 计划,让孩子们能够细致入微地感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面对城市中的乞讨者时,木耳甚至倾其所有积蓄去帮助他们,并由此引发了对改善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苏羊创办的雁山学堂,孩子们每年都会踏上充满意义的游学之旅,前往鼓浪屿、重庆、敦煌等地,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韩百川更是充分利用时间参与创客计划,获得了难得的实习经历,在小小年纪就初尝了职场人际交往的滋味。由于在家上学的孩子社交机会相对有限,所以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心去观察社会、关怀身边的人,从而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五、项目学习:知识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方式

不少家庭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基于现象或项目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在国外早已十分流行。传统学校教育往往将知识拆解得过细,导致孩子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与人类学习知识的自然规律是背道而驰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归属于语文、数学、物理或化学等某一个学科范畴。例如在野外搭建房屋这样一个实际项目中,可能就涉及到地理知识、力学原理,甚至材料学知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直至大学阶段,我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都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也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欠缺,反映出学生在知识整合运用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六、阅读习惯:奠定人生的基石

最后一点,也是无论是在家上学还是在校学习都应该大力倡导的行为 —— 阅读。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些在家上学的孩子大多都成长为了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优秀人才。当学校教育中繁重的作业和无尽的试卷消失后,孩子们拥有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他们将这些时间最大程度地投入到了丰富且沉浸式的阅读之中。书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分享了自己基于兴趣自主选择的中英文阅读经历。正如徐安冉的妈妈所说:“阅读可以为孩子打下人生的底色。” 这些孩子的阅读范围涵盖了全科阅读和经典阅读,其中古文和英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重视古文阅读,是因为它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传递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重视英语阅读,一方面与未来出国留学等体制外教育路径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对英语有着很大的依赖。例如韩百川和徐安冉这两个孩子,他们的学习内容几乎百分百依托互联网,英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徐安冉,凭借大量的英文阅读积累,在 SAT 考试中取得了 2290 分(满分 2400)的优异成绩,超越了全美 96% 的学生,为其留学择校赢得了极大的优势。

在众多的案例中,家庭选择走出学校、回归家庭开展教育,最初大多是出于无奈。他们无奈于体制学校教育内容的僵化,无奈于为追求分数而堆砌的过量作业和试卷,无奈于因应试而被舍弃的人文与科学思维的探讨,无奈于个性在集体教育模式下的磨灭。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现实的教育语境中似乎沦为了一句空话。正是这些无奈,促使众多家庭走上了在家上学之路。在全国范围内(约 2017 年数据),这样的家庭大约有 6000 个,无疑属于小众群体。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知识获取不再受到教室空间的限制,再加上 AI 技术的日益普及,定制化教育的成本有望降低到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到那时,当下这种过度追求分数的教育形式,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许将面临重新审视。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Recent Update

    Trending Tags

    Contents

    生成式AI的崛起23: Cursor + Qwen Coder - 两句话生成一个 Java 运行程序

    字节旗下的 AI 工具尝鲜

    Trending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