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社会心理学
Post
Cancel

社会心理学

概述

1908年诞生

  •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 侧重个体
  •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 侧重群体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 勒温 B = f(P, E)
  • 社会心理: 社会因素引起,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 个体层面

  • 人际关系

  • 群体层面

  • 社会层面

简史

  1. 哲学思辨阶段 - 启蒙
    • 苏格拉底/柏拉图 –> 康德/卢梭 –> 性善论 –> 人本主义
    • 亚里士多德 –> 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 性恶论 –> 精神分析
  2. 经验描述阶段
    •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达尔文的进化论
    •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3. 实证分析阶段 - 20世纪20年代至今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米尔格拉姆实验 - 65%的参与者将电压加到450伏 - 对权威命令的服从 - 代理人状态 Milgram
  • 斯坦福监狱实验
  •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遵循的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主要理论流派

  1. 社会学习论 -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1. ==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2. 社会交换论 - 寻求帮助是拉进人际关系的很好的办法;

    1. 成功命题 - 奖励会带来行为的重复;不规律的奖励高于有规律的奖励;
    2. 刺激命题 -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 价值命题
    4. 剥夺-满足命题 - 边际效应
    5. 侵犯 - 赞同命题
  3. 符号互动论 - 语言、文字、动作、姿势都是符号。通过符号进行互动,不仅赋予符号意义,并且会修改符号的意义

    基本假设

    • 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在于事物自身
    • 个体在应对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食物对他的意义
  4. 精神分析论 - 都承认人是有潜意识的,并且由潜意识驱动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反对泛性论
      • 反对把潜意识看做是人的阴暗面,认为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 反对“早期经验是因,成人人格是果”的因果论。
      • 治疗目的 - 整合意识和潜意识,让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 力比多(Libido) = 性驱力
      • 性恶论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 有较好的遗传素质

社会角色就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就是一个人按照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去生活

角色扮演过程三个因素: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社会角色

角色分类

  • 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

  • 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和开放性角色(朋友)

  • 功利型角色(企业家)和表现型角色(学者)

  • 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

角色失调

  • 角色冲突

  • 角色不清

  • 角色中断

  • 角色失败

自我、身份和自尊

自我:我们常说的我自己 ,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我(主我)要控制我自己(客我)

  • 自我认识由经验塑造
  • 自我提升效应 我就是比一般的人强
  • 自我复杂性(自我定义的方面)越高,抗打击能力越强

自我的结构

  • 物质自我 -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 心理自我 - 如何看待自己的心理
  • 社会自我 - 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
  • 反思自我 - 个体对他人评价的看法
  • 理想自我 - 个体期待成为的自己

自我的单一结构很难形成心理问题,多个

自我概念的功能

  •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 解释经验

  •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阶段

生理自我 (8mo to 3 yrs)–>社会自我(3yrs to 14 yrs)–>心理自我(to adult)

自尊

在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就是自尊

==詹姆士 自尊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高自尊 vs 低自尊:只要是成功>抱负,就是高自尊

自尊的影响因素

  • ==自尊来源于重要他人的称赞、尊重==
  • 成功;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的成功更有效
  • 扬长避短;关注闪光点
  • 比较的对象;和身份地位相似的人比较可以提升自尊
  • 与个体关系亲近的人,在不同领域去的成就可以提升自尊,相关领域则降低自尊

咨询师要关注咨询者的闪光点

高自尊是好还是坏?

自尊高 + 不关心他人 = 自恋

虚假的高自尊 + 不关心他人 = 自恋型人格障碍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由社会信息引起的知觉; ==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 认知者的经验 – 图式(schema)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
  2. 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
  3. 认知者的情绪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是他人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形象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的影响很大

  • 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的影响很大

光环效应

  • 对认知对象的某一品质形成倾向性的评价,把这种评价套用到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上去

刻板印象

  • 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印象管理

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
  •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 投其所好

归因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 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
  • 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
归因三维理论
  • 特异性;小明是不是只对数学作业不感兴趣
  • 共同性;小明的同学们对做数学作业是不是都不喜欢
  • 一致性;小明在任何时候对数学作业都不能完成
影响归因的因素
  • 动机性归因偏差: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对他人成败的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的倾向。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

由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它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主要的社会动机

  • 亲和动机; 作用

    •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需要
    • 获得信息
    • 减轻心理压力
    • 避免窘境
  • 成就动机; 影响因素

    • 目标的吸引力
    •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 权力动机

  • 侵犯动机;

    • 侵犯行为的原因
      • 本能论的解释
      • 挫折-侵犯学说
        • 挫折越大,侵犯越强
        • 惩罚越大,侵犯越弱
        •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惩罚越大,侵犯越弱
      •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 联想、强化、模仿
    •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 情绪唤起水平
      • 道德发展水平
  • 利他动机

    • 不期待回报
    • 噪音等恶劣的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 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
      • 与利他者相似的人
      • 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
      • 有吸引力的人

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

==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是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 内在性
  • 对象性
  • 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 ABC模式

  • C cognition 认知
  • A Affection 情感
  • B behavioraltendency 行为倾向

不协调时,情感占主导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模型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着-> 沟通信息 -> 目标 -> 情境

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理论

  1. 海德的平衡理论 -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

    • P - X - O 三者关系相乘,结果为正,则平衡;结果为负,则不平衡

    • P - 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 - O 为肯定时的平衡是强平衡,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2.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Humans are not rational animals, but a rationalizing ones)

    • 两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协调和不协调两种。 协调认知之间是相容的、相互支持的;不协调认知之间是不一致或不相容的,心理上是矛盾的。
    • 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人会合理化认知。
    • 生活中常见的认知不协调现象
      •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 既来之,则安之;我选择,我喜欢
    • 对咨询的帮助: 促进选择
    • 诱导服从实验
      • 如果想要对方态度转变,则报酬不宜过高
    • 努力合理化
    • 减少不协调的三种策略 (e.g. 吸烟者对吸烟有害健康的三种策略)
      • 改变行为
      • 改变态度
      • 增加新的认知
    • 认知失调的运用
      • 引入额外的附加认知,降低失调感
      • 小报酬比大报酬更能促进态度转变,适度的惩罚比巨大的惩罚能促进态度的转变
      • 改变行动并予以积极反馈,通过行动改变态度
      • 促进决策与承诺
  3. 社会交换论

    • 决定采用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因素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的受环境影响,而是主动的对诱因进行周密计算,计较得失以后的结果。

沟通与人际关系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沟通7要素

  • 信息源

  • 信息

  • 通道

  • 信息接受者

  • 反馈 - 咨询师要不断观察来访者的反应

  • 障碍

  • 背景

人际关系的分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联系

  • 现实沟通和虚拟沟通

    • 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是属于现实沟通

人际关系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1. 情绪爱好方面的暴露 - 饮食习惯、偏好

  2. 态度的暴露 - 对人 对政府 对时事

  3.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的暴露 - 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

  4. 隐私方面的暴露 - 个人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特例:对陌生人自我暴露。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关系就基于这个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 相互性原则

  2. 交换性原则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 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 包容需要(主动、被动)

  2. 支配需要(主动、被动)

  3. 情感需要(主动、被动)

社会影响

从众

  • 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自愿行为

  • 阿希从众实验

从众行为的原因

  • 寻求行为参照

  • 对偏离的恐惧

  • 群体凝聚力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 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2. 观众效应

社会懈怠

  • 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

  •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估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

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些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三个模仿律

  1. 下降律

    •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律

  3. 先内后外律

    • 本土由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的模仿和选择

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 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 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 被暗示者所处情景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催眠就是一种暗示;进入催眠以后,继续暗示

社会感染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Recent Update

    Trending Tags

    Contents

    Often Used Git Command

    敏捷之旅-20220629

    Trending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