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十三邀:赖声川
Post
Cancel

十三邀:赖声川

虽然很少看戏剧,但是对赖声川这个名字却一直不陌生。很多知名的戏剧作品如《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虽然没看过,但却经常被各种节目提起。十三邀里的赖声川非常的松弛平和,一如其他台湾来的一些人。许知远问他为什么这么忙,他调侃说可能是自己有病吧,总是假想自己要做的东西是别人需要的。

访谈的其中一个场景是赖声川在导《宝岛一村》,这是一本由台湾表演工作坊在2008年推出的舞台剧,取材自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在台湾眷村出生长大的经历,内容呈现三个眷村家庭自1949年起60年来三代人的故事。

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至1960年代之间,由于解放战争失败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 六十年后这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响力,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 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包括邓丽君、蔡琴、林青霞等,成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赖声川出生于美国一个外交官的家庭,幼年在美国学校的表现异常突出,所以学业也非常顺利,但是返回台湾以后,两边的教育差距就凸显出来,立马从资优生变成了差生。14岁父亲去世,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低点。当时的他迷上了漫画,也成为了漫威的死忠粉。每周流连于西门町的各个书摊,收罗从美军基地流出的漫画。等到上大学时已经积累了两千多本了。在人生低潮时候的情感出口,除了正逢漫威精彩作品喷发的白银时代以外,另外一个情感出口就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各种严肃话题,全部出现在了各种流行音乐里。善于讲故事的赖声川,把当年等待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唱片时候的情形和心情讲述的让人身临其境,而且在聊到漫威的时候顺便还鄙视了一下“不入流”的DC。

大学时期的赖声川生活在充满反抗精神的世界里,和一帮朋友在当时偏僻的忠孝东路成立了艾迪亚咖啡店,在当时算是台北一个文化地标,如今的忠孝东路已经成为了台北最最繁华的地段。他还和另外两个人成立了乐队,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当时的台湾学生目标都是通过学习理工科去美国,而赖声川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他的兴趣太广,所以最终他选了剧场这一载体来多方位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确非常的顺理成章。

大学期间认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丁乃竺,之后留学为了能在一起,所以只有戏剧成为共同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直接攻读博士。他还分享了作为诺贝尔获得者在学校的最高荣誉是能获得一个固定停车位,有点意思。

伯克利没有提供奖学金,所以他们为此存了两年的学费,结果所有的钱被所谓的“朋友”骗了。面临绝境之时,家里长辈介绍了一个在中餐厅兼职的机会,两人在福禄寿(The Mandarian)一做做了五年。他也从从洗碗工一直做到了跑堂,这五年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军火商人,甚至还有约翰列侬。聊到这段的时候,他还感谢了那个骗了他们钱的人,因为这段经历转化成了后来他的编剧生涯的基础。

在伯克利时期结婚生子,所以博士毕业之后按照普通的人生剧本,应该是在美国定居,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却让他回到了台湾。之后跟杨德昌、侯孝贤、杜可风、李立群、金士杰等等产生了交集。这批人现在个个都是大师级的存在,可是在当时却贫穷到什么都没有,但却给予了他们创作的所有可能性。

赖声川还提到了印度对他的影响。一次他们去一个贱民村,提出去村长家里做客喝茶,却遭到了村长的拒绝,原因竟然是因为村长的身份是贱民,所以没有资格给人奉茶。这样的经历完全颠覆了赖声川对人的看法,也影响了他对艺术产出的要求。他对作品的定义,不是只停留在表层,而是要用作品给人心留下更深刻的内容。

面对当今世界充斥的短视频、嘻哈音乐等,他坦白的说他无法欣赏,感觉在这点上和许知远有比较大的共鸣,认为现在的东西就是不如以前。他自嘲自己的脱节,但他也直接表达说自己并不会去迎合当下的流行,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

经历过过个艺术辉煌时期的赖声川,最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这还是源于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想法。对艺术的高要求,才能让那么多经典的舞台作品留存下来。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Recent Update

    Trending Tags

    Contents

    十三邀:钱理群

    2022年2月份书单

    Trending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