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被讨厌的勇气
Post
Cancel

被讨厌的勇气

心理学三巨头,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这本书就是通过《理想国》这样的对谈方式,讲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很多人以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因为他早年是和弗洛伊德一起研究心理学的,但其实不然,他俩是平等关系。而且很多其他作品的思想都来自于阿德勒的理论, 包括《人性的弱点》,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等等。

阿德勒的理论,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个人多年躲在房间里,因为他非常害怕走出去,一旦出门就会感到心悸。青年认为这是由早年的经历,如家庭关系不和或校园霸凌等心理创伤导致的,但哲人则认为,这是因为这个人不想走出去,所以制造了不安情绪,让自己不必面对外面的世界。这是世人的原因论与哲人的目的论的区别。

弗洛伊德强调早年的心理创伤,但阿德勒则认为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命运。这个人一开始就不想出门,所以他制造了紧张情绪,让自己不必出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除了行为,有时甚至情绪也可以是一种目的,比如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愤怒。哲人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对母女在吵架,女儿的班主任打进电话,母亲瞬间就调整了语气,变得彬彬有礼,等打完电话又开始暴跳如雷地和女儿争吵。因此,所谓的愤怒只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而已。

哲人认为,“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青年提出了新问题,希望成为像Y一样更加开朗的人。哲人的回答是,“重要的不是被赋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所赋予的东西。现在你不幸,是因为你选择了不幸,因为不幸对你有好处。”人们常说人的性格和秉性无法改变,比如“我的性格是悲观的”,但哲人认为,可以用“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来表达。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因此,人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指出,“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一个人无法改变,是因为他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所以要想改变就需要梁静茹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青年带来另外一个案例,说一个女孩有脸红恐惧症,所以一直不敢向心仪的男孩表白。哲人说脸红恐惧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她需要这个病症,这样她才能逃避被拒绝。人之所以讨厌自己,是因为他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否定自己的目的,是”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

自卑感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自卑感,可能来自于外貌、身高等,而哲人认为,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人希望摆脱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的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只要人们无法达到理想的自己,就会有自卑感。但是如果把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那就是一种自卑情节,因为那样容易把自卑感强行引入到一种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并强行用以解释这一关系。阿德勒称之为”外部因果论”。

由此展开,那些自负的人,其实越自卑,因为他需要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让自己被周围认可。甚至还有一种 – 夸耀不幸。 通过夸耀别人没有的、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来获得注目,用自己的不幸来支配对方。

所有这些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以如何正确的追求优越感,阿德勒的建议是 –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人和人之间虽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人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己,不在于胜过别人。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 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人和人的争吵愤怒,有时候是自己或对方挑起了”权力之争” – 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 这个时候如果不顾一切的获得胜利,对方哪怕承认失败,换回来的有可能是未来的”复仇”,比如通过一些颓废或者消极的行为获得你的焦虑。

所以面对对方的挑衅,采用的态度是 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 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这其中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其中最难的是爱的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爱的课题下,恋爱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但是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链接起来的关系,原则上无法解除。

阿德勒把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他面向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怎么去使用你拥有的东西。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人们身处社会关系之中,基本上逃不开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而活着。所以哲人这次挑战的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你的工作表现要不要获得领导的认可?你的成就要不要获得父母孩子的认可? 哲人的答案是,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因为你的生活是你的事。这就要从”课题分离”说开来了。

可以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如果想让自己或者别人轻松一点,那就先确定”这是谁的课题”的问题,然后坚持不干涉他人的课题。那么如何辨别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很简单,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所以哪怕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也要放下。但这个放下不等于放任,而是从思想上要明确这一点,这是理解自由的第一步。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由此引申,一个人做的事情,别人是不是认可,那时别人的课题,所以你无需关注。所有人都有为自己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的自由。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所以,自由就是被比别人讨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中的个体,并不是说任何事只顾自己,只以自我为中心。这个个体,是指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所以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所以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人际关系的重点是”共同体感觉”。 虽然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但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而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课题分离绝对不是提倡以自我为中心,反而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直面”人生课题”,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去面对。”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是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之中,可以从思想上把在某个小共同体内受到的伤害降低,因为那时”杯中风暴”。同时,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时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的另外一个观点是,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因为这两种行为,都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着所做的评价”,希望被人表扬活着反过来去表扬别人,都是一种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因为横向关系意味着平等。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这是阿德勒希望的。在大家视为普通的”感谢”,其实就是在接受帮助后鼓励。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有价值,都会用这个人做了什么来评判。阿德勒认为应该用”存在”标准去看待别人,而不要用”行为”标准。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自我接纳

  •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
  •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什么”,但是可以去改变”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上帝,清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尼布尔的祈祷文

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这就是信赖。

即便是信任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课题分离的基础上的。他人如果对自己被判,是他人的课题。从这个角度想,可以让自己的心理负担将到很少。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在此基础上,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世上并非权势好人,人际关系中也会遭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或者”一切”之类的词语,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缺乏人生和谐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工作狂。口吃者的自卑,来自于部分人嘲讽而他当成了”大家”。同样工作狂则是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工作狂无暇顾及家庭,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甚至只是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所以幸福感也就是贡献感。这种贡献感,不需要他人的认可。

不要把人生比喻成登山,因为那样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是一些连续的看似线一样的小点。所以计划是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面对人生,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想要达到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

潜在性的人生,总是会让人想尽办法尽快到达,而现实性的人生,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甚至能不能最终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然而人们往往忘了,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by the author.

Recent Update

    Trending Tags

    Contents

    创新者的窘境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Topic Collection 01

    Trending Tags